關不住甲烷洩漏的海床
甲烷是能源的來源,更是溫室效應的重要貢獻者,過去數十年針對海洋沈積物化學進行的研究,大都指向了一個重要的共識結論,即在全球的尺度下,海洋環境貢獻的甲烷溢散量是不高的。這結論最重要的基礎在於,硫酸鹽-甲烷界面或過渡帶 (sulfate-methane interface or transition (SMI or SMT)) 是普遍出現於邊緣海沈積物的化學特徵,若由淺往深,於這個介面,可觀察到硫酸鹽濃度降低至殆盡並伴隨甲烷濃度上升的變化,代表源自海水的硫酸鹽與深部的甲烷,於此介面透過大都為共生型式組成的生物族群(甲烷氧化古菌與硫酸還原細菌)進行厭氧甲烷氧化作用 (AOM; anaerobic oxidaiton of methane)。而這介面通常被認為是一個有效的甲烷屏障,使得沈積物產生的甲烷,僅有非常小甚至可忽略的比例,進入此介面之上甚至海水層,被另一群好氧型甲烷氧化菌消耗。因此於大部分的海洋環境,海水表面的甲烷濃度大致上與大氣濃度達成平衡,僅有小量的淨排放。
這篇最近於 Nature Geoscience(見下方連結)的論文,選擇了波羅的海作為研究區域,測試這樣概念的有效性為何。波羅的海為半封閉的洋盆,沉積物含相當濃度 (> mM) 的甲烷,因被陸地環抱同時位居高緯度,具有廣泛的環境條件,例如鹽度、溫度和底水氧氣濃度,並經歷淡水—海洋的沈積歷史。此研究量化並統整過去發表的沈積物甲烷濃度,比較通過SMT與 SWI (sediment-water interface) 介面的通量。發現從 SMT 洩漏到 SWI 的甲烷通量在不同地點之間存在顯著差異,SWI/SMT 甲烷通量比值可由 0 到 100% 不等,其中超過一半的地點,其 SWI/SMT 甲烷通量比值大於10%(即甲烷洩漏比例高),並為富含有機質的全新世泥。
造成這樣高洩漏量的控制因子包括:(一) 當 SMT 較淺時,甲烷在硫酸鹽還原帶的滯留時間較短,因此完全氧化的可能性較小,這樣的推測也可由 SWI 通量與 SMT 深度的負相關,獲得部分驗證;(二)SMT 處有機物降解礦化速率高,伴隨較高的氫氣濃度,進而抑制厭氧甲烷氧化作用 。該研究透過數值模擬顯示,低甲烷洩漏比例的地點,通常在近海床即進行了高程度的有機質降解礦化反應,導致更深部的沈積物,僅殘餘反應度差的有機質,使甲烷成為具能量優勢之電子提供者;反之於高洩漏比例的地點,至SMT深度仍有較高的有機質降解礦化速率,產生較高濃度的氫氣,提供更高代謝能量的優勢予以硫酸還原甚至甲烷產生作用,進而抑制厭氧甲烷氧化作用。
綜合而言,大概有 76% 的甲烷逃脫各種生物氧化機制進入海水層,如果將 SWI 的平均甲烷通量乘上波羅的海的面積,可以得到每年有 0.02 Tg 的甲烷進入海水層,是海水—空氣介面通量的 10 倍。在未來氣候暖化的情境下,降水增加將導致波羅的海鹽度下降、並產生更多的營養鹽,導致更高的甲烷逸散量。
這樣的觀察資料,並非第一次創見,類似的狀況,也在許多海域可見,珍貴之處在於深入探討可能的控制變因。而這些資料的解讀,也隱含許多複雜面向,例如淺層或近海床沈積物是可能產生甲烷,進而改變甲烷的收支;同時進行海底與表面沈積物的甲烷濃度測量是少見的,因此使得 SWI 的通量計算可能存在較高的不確定性;現地氫氣濃度的測量更是罕見,是否得以呼應該研究中氫氣調控的模式仍屬疑問;有機質礦化作用與厭氧甲烷氧化作用的基因表現交互作用、族群關係、代謝物特徵為何,亦有賴好的採樣設計配合高目標性的分析提供深層的解析。
最後,過去我們在台灣西南海域的工作,發現 SWI 的甲烷通量大都低於波羅的海的結果,而SMT的甲烷通量則與之雷同,顯見甲烷洩漏的比例較低,符合該研究的概念,然而西南海域的觀測,也發現 SWI 甲烷通量最大值可達 1 mmol/m2/d,且大都與構造的分佈相關,顯見地質構造的快速傳輸,可能是低有機質海域控制甲烷洩漏比例重要的機制,與該研究的概念迴異。因此如何透過控制機制與環境因子的關聯,產生大尺度的量化預測模型,可能是未來研究重要的方向。
台灣西南海域之 SWI 甲烷通量(摘自 Chen et al. (2017))
參考資料:
我們在陸海域泥火山與甲烷作用的研究概念:https://www.geomicrobes.com/focus/terrestrial-marine
我們過去在西南海域的研究:
Chen, N.-C., Yang, T. F., Hong, W.-L., Chen, H.-W., Chen, H.-C., Hu, C.-Y., Huang, Y.-C., Lin, S., Lin, L.-H., Su, C.-C., Liao, W.-Z., Sun, C.-H., Wang, P.-L., Yang, T., Jiang, S.-Y., Liu, C.-S., Wang, Y. and Chung, S.-H. (2017) Production, consumption, and migration of methane in accretionary prism of southwestern Taiwan. Geochem. Geophys. Geosyst., 18, 2970-2989. https://doi:10.1002/2017GC006798.
Mau, S., Tu, T.-H., Becker, M., Ferreira, S. C., Chen, J.-N., Lin, L.-H., Wang, P.-L., Lin, S., and Bohrmann, G. (2020) Methane seeps and independent methane plum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offshore Taiwan. Front. Mar. Sci. 7, 543. https://doi.org/10.3389/fmars.2020.00543.
Chen, N.-C., Yang, T. F., Hong, W.-L., Chen, H.-W., Chen, H.-C., Hu, C.-Y., Huang, Y.-C., Lin, S., Su, C.-C., Liao, W.-Z., Sun, C.-H., Wang, P.-L., and Lin, L.-H. (2020) Discharge of deeply rooted fluids from submarine mud volcanism in the Taiwan accretionary prism. Sci. Rep., 10, 381. 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598-019-57250-9.
Chen, N.-C. Yang, T. F., Liou, Y.-H., Lin, H.-T. T., Hong, W.-L., Lin, S., Su, C.-C., Lin, L.-H.* and Wang, P.-L. (2023) Controlling factors on patterns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volatile fatty acids in a marine mud volcano offshore southwestern Taiwan. Front. Earth Sci. 11:1210088. https://doi:10.3389/feart.2023.1210088.